来源:suncitygroup太阳集团网址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0-11-24
会议宣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决定指出,2015年以来,各行各业涌现出一大批爱岗敬业、锐意创新、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先进模范人物,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1689人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授予804人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哈电集团汽轮机公司铣工董礼涛、佳电股份装配钳工别林获得表彰,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是对当代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和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时代精神的一次盛大的集中展示。
下面,就让小编带您了解这两位“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的先进事迹。
他,27岁成为高级技师,打破了当时公司年龄最小高级技师的纪录;他,参与加工制造国产首台30MW燃气增压机组,摘取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他,先后有120余项技术攻关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创造了数以千万计的经济效益……他的事迹与水稻专家袁隆平一同被编入中国青少年教育丛书《共和国的建设者》,成为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董礼涛,48岁,中共党员,他是哈电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哈汽公司”)的一名铣工,高级技师,是“董礼涛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领办人。在国产首台30MW燃压机组、国产首台65万千瓦核电汽轮机、国产首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汽轮机以及国家重点工程主动力系统项目等一批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高端设备中都凝结有他的功绩。从攻克技术瓶颈到步入国内前沿,从担当企业责任到肩负国家使命,一路书写着无悔的人生,在创新、创造的道路上,他传承发扬工匠精神,功绩显赫。
立足岗位显身手
为了实现这个在别人看来是“野心”的“小目标”,他利用各种休息时间,捧着书本仔细钻研,趴在铣床上反复琢磨。他开始提出了一些令师傅都认为大胆的、非常规的加工方法,正是这些“奇思妙想”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随着不断实践和用心钻研,他的技术逐年稳步提升,一些独具匠心的加工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使他从一名技校毕业生快速在公司车间里成了创新的“新秀”,并打破了哈汽公司当年高级技师年龄最小的纪录——27岁。
1992年,他开始参加公司工会开展的职工技术比武活动,自此,铣工工种榜单上,董礼涛的名字开始连续多届蝉联冠军宝座,先后获得了公司“铣工状元”、“技术大王”等荣誉称号。他又代表公司先后参加了中央企业、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等不同级别的职工技术大赛,均获得了耀眼的成绩。“正是一次次比武训练帮我积累了大量理论知识综合的铣工技能,为实践干好手里的活儿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董礼涛说。
2007年,哈汽公司在职工技师协会成立大会上,首次以董礼涛个人名字命名了“董礼涛——超超临界百万机组主汽阀阀杆键槽加工法”,并向全公司推广。
秉承着“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这个所有中国产业工人共同的梦想,董礼涛立足本岗,把机械加工作为不懈奋斗的终身事业,彰显了新时代劳动者的担当有为。
创新逐梦挺脊梁
“要靠我们自己的‘中国芯’,挺起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脊梁。”。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08年,哈汽公司二分厂设备升级改造,董礼涛被调到了XK778B数控卧式铣床工作;2009年,公司委派他远赴德国,去学习五轴联动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的操作。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儿,董礼涛不负众望,在公司引进这台新设备后短短一个月内,他就熟练掌握了这台数控机床加工的全部操作要领,承担起公司首台燃压机组、重点工程机组等重点项目核心部件的加工任务。
“我们干出的活儿要像工艺品一样,精致、完美。”董礼涛对于产品精益求精的追求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年轻工人。如今的董礼涛,已经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大工匠,但他始终不忘自己最初的梦想,他也明白这个梦想光靠他一人是远远不够的。
2007年,哈汽公司成立职工技师协会,董礼涛受聘为技师协会理事。并在协会的技术活动中充分发挥出了高级技师的引领作用。工作之余,他将多年来积累的铣床加工技法汇总梳理,于2009年,在公司工会的帮助下,汇编成册,在公司内推广使用,成为了哈汽公司生产一线铣工的实用加工指导书。
“以前靠自己动脑筋,现在要学会团队一起搞创新。”为了更好地发挥作用,2008年他组建了“董礼涛铣工工作研讨小组”,历经“哈汽董礼涛创新工作室”,“黑龙江省董礼涛技能大师工作室”。2013年,又获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命名“董礼涛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室还承担了公司出产的常规火电、核电产品、燃压机组和重点工程产品的中小部件制造攻关任务。其中两项创新成果分别在2011年获得全国机械工业职工岗位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在2013年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董礼涛先后申报二十余项专利,已经获得十七项专利授权。
几年来,工作室共培养出了二十六名优秀人才,在他的众多徒弟中,刘尚获得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何志国通过技术比武晋级为高级技师,获得黑龙江省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温东升培养成高级技师,先进生产者;王洪宇、李昊、李满昌培养成技师;齐孙岩表现突出,被公司聘为重点工程的专项计划员,进入了管理岗位。在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工作上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付出总有回报。他先后荣获了第十三届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机械冶金行业技术能手、黑龙江省劳动模范、黑龙江省首届龙江技能大奖、首届龙江工匠、黑龙江省国资委系统劳动模范、哈尔滨市感动人物、龙江品牌人物、入选中央企业百名工匠人才培养计划等荣誉称号。
“我没有觉得自己做得多优秀,我认为工作就应该这样做。”收获诸多荣誉的董礼涛始终保持朴素的平常心。作为产业报国的大工匠,他正怀揣自己的梦想,在助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稳步前行。
2019年岁尾,忙碌一年的神经还未放松片刻,“装配大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佳木斯唯一的“龙江大工匠”别林便再次出征,不久前他还在江苏连云港的田湾核电站调试着电机,不过数周,他又再度登上前往大连的列车。
到达大连的红沿河核电站,正是当地多云强风的季节,别林裹了裹外衣,目光火热地注视着面前的机组,那里配备的9台HYKS630核电电机都是经他手装配过的产品。因核电站工作需要,此批电机急需检修调试,别林在接到任务后,没有半刻犹豫,当即就收拾行囊再次启程。当时,别林在外地念书的女儿刚好寒假归家,一年的聚少离多,让这份牵挂也愈加深厚,想念与愧疚时常涌上心头。
拜师学技那些年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八十年代末,19岁的别林从佳木斯电机厂职业高中毕业后,就怀揣着报效国家、立志干出点名堂的理想,兴高采烈地来到了佳木斯电机厂三分厂,开始了他装配工人的生涯。
那时的佳木斯电机厂,主打产品是高压电机。与他一同学技的很多师兄弟,有的离开了厂子,也有的离开工人岗,加入了管理队伍。看着他们离厂挣大钱或是年纪轻轻就去坐办公室,别林也想过、也犹豫过,还要不要继续在车间里吃苦学艺,最终他还是选择了留在车间,留在了技术工人岗位,他记得师傅的一句话,“做事半途而废没什么出息,干什么都要像一颗螺丝钉一样,认准了,就好好地干出名堂来!”为了实现自己当初的理想,别林,像一颗螺丝钉一样拧在了装配岗位上,而这一拧就是32年。
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位老师傅叫齐春林,是佳木斯电机厂的老劳模,全国劳模,他对别林说过的话,别林至今还记忆犹新。
“每一个零部件,就像人的每块骨头一样,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但要当好一名装配工,必须要从做人开始。人做不好,你永远不可能当好装配工。”
在齐师傅手把手的言传身教下,爱琢磨的别林便开始越发喜欢上了装配这一工作。齐师傅为人严格,对工作认真负责,他干出的活,不仅合格率高,而且免检。这份“特殊待遇”,成了别林当时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为了自己手中不产生不合格品,不让不合格品出厂,别林除了在车间练习必须掌握的技术外,他还买了《焊接常识》、《装配钳工手则》、《装配基础知识》等书籍作为补充,白天他忙碌在车间,夜晚他挤出时间挑灯夜读。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后,别林便开始了独立操作,经过长时间的不断努力,他的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他也终于成为车间的又一位“技术大拿”,在大型装配车间的光荣榜上,也有了他的名字。
车间支部书记冯建国这样评价别林:“他的刻苦钻研劲、精到的技术,谁也比不了。他除非不干,要干就一定会做到最好,甚至达到极致。这几年,企业的高难产品都是他来装,几乎所有新产品装配都是他干:第一台立式轴瓦电机、第一台两级座式注水泵电机、第一台主氦风机、第一台K1类电机等等。他秉承了老一辈劳模的传统,发扬传帮带精神,现在车间里的技术骨干全是他带出来……”
32年装配岗位的磨练,让别林拥有了一身好本领,凡是公司处理不了的问题,领导犯难的生产任务,大家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别林。他的同事董云龙这样评价别林,“别林是我师傅,他也是佳电人的师傅,他精湛的技艺是佳电的财富,只要有他在,装配就没有处理不了的问题,他为佳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骨干,他是公司持续发展牢不可摧的基石!”
坚守初心那些年
32年来,别林亏欠家庭越来越多,为了工作,他放弃了很多天伦之乐,也错失了妻女的很多重要时刻,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家人的支持,他也没有今天的成绩。